狄氏剂 基本信息 | |||
---|---|---|---|
CAS号 | 60-57-1 | 分子式 | C12H8Cl6O |
分子量 | 380.91 | 精确质量 | 377.87063 |
PSA | 12.5 A2 | LogP | 4.480±0.461 |
由艾氏剂经过过氧乙酸或过氧苯甲酸氧化而得。
1.狄氏剂为接触性杀虫剂,无内吸性,有一定特效,对大数昆虫有强触杀和胃毒的活性。
2.用作杀虫剂。[22]
1.稳定性[17] 稳定
2.禁配物[18] 强氧化剂、强酸
3.聚合危害[19] 不聚合
4.分解产物[20] 氯化氢
1.性状:工业品为褐色固体。[1]
2.熔点(℃):175~177[2]
3.沸点(℃):330[3]
4.相对密度(水=1):1.75[4]
5.相对蒸气密度(空气=1):13.2[5]
6.辛醇/水分配系数:5.4[6]
7.溶解性:不溶于水、甲醇、脂肪烃,溶于丙酮、苯、四氯化碳。[7]
4733-52-2
2,3-benzodioxine-1,4-dione
+
309-00-2
艾氏剂
→
74415-96-6
endo-6-Chlor-exo-7-trichlormethyl-6,7-dihydro-aldrin
+
74415-97-7
(1R,4S,4aS,5R,5aR,13aS,14S,14aR)-1,2,3,4,16,16-hexachloro-1,4,4a,5,5a,13a,14,14a-octahydro-1,4:5,14-dimethanobenzo[f]naphtho[2,3-b][1,4]dioxocine-7,12-dione
56-23-5
四氯化碳
+
309-00-2
艾氏剂
→
74415-96-6
endo-6-Chlor-exo-7-trichlormethyl-6,7-dihydro-aldrin
+
74415-97-7
(1R,4S,4aS,5R,5aR,13aS,14S,14aR)-1,2,3,4,16,16-hexachloro-1,4,4a,5,5a,13a,14,14a-octahydro-1,4:5,14-dimethanobenzo[f]naphtho[2,3-b][1,4]dioxocine-7,12-dione
1.急性毒性[8] LD50:46mg/kg(大鼠经口)
2.刺激性 暂无资料
3.致突变性[9] 微生物致突变性:鼠伤寒沙门菌1mg/L。DNA抑制:人Hela细胞400μmol/L。程序外DNA合成:人成纤维细胞1μmol/L。DNA抑制:人淋巴细胞100mg/L。姐妹染色单体交换:仓鼠卵巢40mg/L。DNA损伤:小鼠成纤维细胞25μmol/L(24h)。
4.致畸性[10] 小鼠孕后6~14d经口给予最低中毒剂量(TDLo)30600μg/kg,致中枢神经系统、眼、耳发育畸形。小鼠孕后6~14d经口给予最低中毒剂量(TDLo)4500μg/kg,致肌肉骨骼系统发育畸形。仓鼠孕后8d经口给予最低中毒剂量(TDLo)30mg/kg,致眼、耳、体壁、颅面部(包括鼻、舌)发育畸形。
5.致癌性[11] IARC致癌性评论:G3,对人及动物致癌性证据不足。
6.其他[12] 大鼠经口最低中毒剂量(TDLo):336μg/kg(56d,雄性),影响前列腺、精囊、Copwer腺、附属腺体、尿道、小鼠经口最低中毒剂量(TDLo):30600μg/kg(孕6~14d),致中枢神经系统、眼、耳发育异常。
1.生态毒性[13]
LC50:0.016mg/L(96h)(黑头呆鱼);0.008mg/L(96h)(蓝鳃太阳鱼);0.006mg/L(96h)(大鳞大马哈鱼);0.25mg/L(48h)(蚤状蚤)
EC50:1.27mg/L(24h)(水蚤)
2.生物降解性[14]
好氧生物降解(h):4200~25920
厌氧生物降解(h):24~168
3.非生物降解性[15] 空气中光氧化半衰期(h):4~40.5
4.生物富集性[16] BCF:4860~14500(鲤鱼,接触浓度0.001mg/L,接触时间10周);5390~12500(鲤鱼,接触浓度0.001mg/L,接触时间10周)。
国标编号: | 61876 |
CAS: | 60-57-1 |
中文名称: | 狄氏剂 |
英文名称: | Dieldrin |
别 名: | 六氯-环氧八氢-二甲撑萘 ;化合物-497;Octalox |
分子式: | C12H8Cl6O |
分子量: | 380.9 |
熔 点: | 175~176℃ |
密 度: | 1.75 |
蒸汽压: | 25℃ |
溶解性: | 不溶于水,溶于丙酮、苯和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 |
稳定性: | 对酸或碱都稳定 |
外观与性状: | 纯品为白色无臭晶体,工业品为褐色固体 |
危险标记: | 14(有毒品) |
用 途: | 用作杀虫剂 |
一、健康危害
侵入途径:吸入、食入、经皮吸收。 健康危害:对神经系统、肝脏、肾脏有明显的毒性作用。 急性中毒: 可迅速经皮吸收而中毒,症状类似艾氏剂和滴滴涕,蓄积于脂肪中。吸入可引起呼吸道刺激症状;误服中毒可出现头昏恶心、呕吐、全身无力、共济失调、肌肉抽动、震颤、四肝无力、食欲不振、情绪激动等。部分患者可有肝、肾损伤及周围神经炎。
二、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
毒性:本品属高毒性 。 急性毒性:LD5046mg/kg(大鼠经口);60mg/kg(大鼠经皮);LC5043mg/m3,4小时(大鼠吸入);人经口5mg/kg,最小致死剂量。 致癌性:小鼠经口最小中毒剂量730mg/kg(52周,连续)致癌阳性;大鼠经口最小中毒剂量1.80g/kg(2年,连续)致肿瘤阳性。 致畸性:小鼠经口最小中毒剂量15mg/kg(妊娠期9天)致畸胎阳性。
用作土壤杀虫剂的艾氏剂是环境中狄氏剂(高达97%)的主要来源。艾氏剂和反应产生狄氏剂很快被土壤吸收,特别当土壤含有丰富有机质时,因而几乎不渗透土壤而且通常不发生地下水的沾污。两种化合物的迁移主要经由土壤侵蚀(像随风漂移)和沉积迁移(地表泾流),而不是通过溶渗。艾氏剂和狄氏剂在农业上使用,产生了土壤中残留物(主要是狄氏剂),持续期以年计。估计半衰期在4~7年。这些化合物在热带条件下比温带条件下存留期要短。由于处理庄稼和土地,或直接由于杀虫剂的施用,艾氏剂和狄氏剂通过挥发而进入空气。狄氏剂又随水洗刷和干尘降返回到土壤和水表面。因而这些化合物可在气相中测得(很低水平,通常在1~2ng/m3),或吸附在尘颗粒或降水中(大约10~20ng/l)。 水中生物体对狄氏剂有很高的富集能力,水中很低的含量水平可导致生物体达到有毒的水平。通过水中食物链富集的重要性不及从水中直接的生物吸收。在地球系统中,艾氏剂和狄氏剂以各种形态积累在生物体内,但主要以狄氏剂形式存在。狄氏剂很可能要对田野哺乳动物的死亡和某些物种数量下降(如水獭)负责。
降解:狄氏剂属高毒有机氯杀虫剂,在光照下光解,成光化狄氏剂,毒性更高。
危险特性:遇明火、高热可燃。 燃烧(分解)产物:一氧化碳、二氧化碳、氯化氢。
果蔬类农药残留量的简速检验 薄层色谱法——(姜增武;李宗盈),《营养学报》,1984,6,No1,55-56(中文)。《分析化学文摘》,1985.1
气相色谱法(GB17378.4-1998)(海水)气相色谱法(美国《水和废水标准检验法》)气相色谱法(奶制品、肉类)《农药残留量气相色谱法》国家商检局编
前苏联 | 车间卫生标准 | 0.01mg/m3(皮) |
联合国规划署(1974) | 保护水生生物淡水中农药的最大允许浓度 | 0.005μg/L |
美国EPA规定 | 饮用水和海产品中浓度上限 | 不应超过71 pg/l |
加工食品中残留允许范围 | 0~0.1 ppm |
一、泄漏应急处理
隔离泄漏污染区,周围设警告标志,切断火源。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,穿化学防护服。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,小心扫起,置于袋中转移至安全场所。如大量泄漏,收集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。
二、防护措施
呼吸系统防护:生产操作或农业使用时,应该佩带防毒口罩。紧急事态抢救或逃生时,建议佩带自给式呼吸器。 眼睛防护:可采用安全面罩。 防护服:穿相应的防护服。 手防护:必要时戴防护手套。 其它:工作现场禁止吸烟、进食和饮水。工作后,淋浴更衣。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。
三、急救措施
皮肤接触: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,用肥皂水及流动清水彻底冲洗污染的皮肤、头发、指甲等。 眼睛接触:立即提起眼睑,用大量流动清水彻底冲洗。 吸入: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。注意保暖,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。就医。 食入:患者清醒时给饮大量温水,催吐。可用温水或1∶5000高锰酸钾液彻底洗胃。立即就医。
灭火方法:雾状水、泡沫、二氧化碳、砂土。
1、摩尔折射率:77.48
2、摩尔体积(cm3/mol):205.9
3、等张比容(90.2K):573.9
4、表面张力(dyne/cm):60.2
5、极化率(10-24cm3):30.71
1、计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(XlogP):3.7
2、氢键供体数量:0
3、氢键受体数量:1
4、可旋转化学键数量:0
5、互变异构体数量:
6、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(TPSA):12.5
7、重原子数量:19
8、表面电荷:0
9、复杂度:516
10、同位素原子数量:0
11、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:8
12、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:0
13、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:0
14、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:0
15、共价键单元数量:1
309-00-2
艾氏剂
93-59-4
过氧化氢苯甲酰
56-23-5
四氯化碳
4733-52-2
2,3-benzodioxine-1,4-dione